返回 第四百四十四章、继续画大饼  复山河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
第四百四十四章、继续画大饼[1/3页]

  既然不受待见,李牧也没心思往跟前凑。

  身份地位到了,就不会缺人。

  大虞朝最不缺的,就是想做官的人。

  连叛军、北虏,这些臭名昭著的势力,都有读书人过去投奔,何况他这位封疆大吏。

  大虞读书人的道德底线,一贯都很灵活。

  为了自己的仕途,许多人对李牧的离经叛道,选择性看不见。

  没有办法,李牧前面的画出的大饼,再一次兑现。

  勋贵系主宰朝政之后,李牧顺势上了一道举荐奏折。

  前面任命的十府官员,全部获得了吏部的批准,其中官职最高的已经到了正四品。

  哪怕是中了进士,按照正常的仕途发展,大部分人终身也爬不到四品之位。

  有了海量的成功案例,对读书人吸引力是巨大的。

  安南都护府还有二十个府、一百多个县的文官空缺,相当于两个省的官职岗位。

  为了自己的脸面,这些人对李牧的离经叛道,强行解释为:培养基层军官。

  理由是:新式教育主要招收的是军二代,以及部分移民的后代。

  既然在培养武将,那么有别于儒家的教育,也是合情合理。

  虽然教材和兵法,扯不上一丢丢关系,但依旧被这些说成是军事教育。

  不怕有人质疑,在军事上李牧本身就是权威,对标的是古之名将。

  古代的名将可以撰写兵法,现在的名将自然也可以。

  没看到兵法的影子,那是你自己认知不足,无法读懂其中的奥妙。

  在士林内部,甚至还爆发了论战。

  支持者们,从教材中截取部分内容,强行扩大解释充当证据。

  反对者则高举圣人思想为大义,反对穷兵黩武。

  目前两广士林,已经分成了两派,支持者和反对者吵的旗鼓相当。

  至于其他各省,依旧是传统儒家阵营的天下。

  两广士林分化,主要是安南都护府的文官,多出自两广地区。

  他们是靠李牧举荐,才跨入了官员队伍中,肯定不能和自家老大对着干。

  身边有了成功案例,也影响到了一部分士子的立场。

  想要在大虞做官,内卷实在是太过残酷。

  南榜有限的进士名额,大都被南直隶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四省瓜分,两广加起来名额都不到福建的一半。

  三年一届的科举,平均下来两广每届拿不到十个名额。

  这么点儿名额,根本不够大家分的。

  安南都护府的出现,给了大家新的选择。

  李牧一次举荐,诞生的官员数量,相当于两广十届科举。

  在当地造成的影响,无疑是巨大的。

  “侯爷,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,都护府的开销也在急剧攀升。

  光靠关税、商业税和铸币收入,无法覆盖衙门的财政支出。

  一直靠两广财政养着,也不是长久之计。

  北边十府局势已经稳定,您看是否恢复对百姓征税?”

  王靖川委婉的劝说道。

  皇粮国税,这是几千年的传统。

  前面局势不稳,为了稳定人心,免征几年税款是正常操作。

  现在地方局势稳定下来,继续免征下去,那就太浪费了。

  虽然都护府的商业税和关税收入增长很快,但架不住衙门的开销增速更快。

  无论是对外战争,还是从国内移民,都消耗了大量的钱粮。

  “都护府今年的财政收入,大致有多少?”

  李牧关心的问道。

  距离年终结算,还有两个月时间,政府财政收入已经可以大致预估出来。

  在没有大变故的情况下,误差基本上不会超过百分之五。

  “永宁九年,关税收入预计在六十万两左右,商业税收大致有三百万两,铸币收入约二十万两,总计约三百八十万两。

  安南土地肥沃,如果向北方十府百姓征收田赋和杂税,财政收入预计可以加倍。”

  王靖川欣喜的回答道。

  封建王朝,主要的财政收入是田赋、商税和杂税,其中又以田赋最为重要。

  在税制改革前,田赋占大虞财政收入的八成以上。

  安南都护府能够把田赋占

第四百四十四章、继续画大饼[1/3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