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第44章 拿赵大人饷听赵大人话[2/3页]
插密探,重点关注传教、结社、谶语,一经发现如什么弥勒降世的说法,要第一时间将相关人员抓捕,避免谣言传播。
对各地已经捕获的白莲教徒,凡胁从者一概不问,给予救济粮安排工作,待灾情缓减给盘缠回乡务农。
为首者,为骨干者,赵安则命一律解押省按察使司审问,该关就关,该杀就杀。
以求对安徽白莲教形成威慑之势,迫使他们往湖北、河南、四川三省交界这个未来起义的大本营迁移。
参会的滁州官吏们见赵安这个年轻的代藩台于防乱也如此有章程,不禁感慨难怪人家能高升代理藩台,真就实打实的能办事。
定下这些措施后,赵安忽的又问严昆:“本官在江宁时听说抚台大人要各地兴办团练,这个团练是如何办的,滁州的团练又办的如何?”
朱珪是三个月前以巡抚名义行文各地要求组建地方团练,目的是防止灾情导致民乱,事实上安徽这次大灾乃至几年后白莲大起义都没有生乱。
赵安之前就觉得正是因为朱珪在安徽办团练有效果,这才推广用来对付白莲教,结果这个团练手段生生勒死了在川、陕、豫、鄂坚持八年抗清的白莲起义军。
所谓寇可往,我亦可往。
朱珪靠团练稳定安徽,镇压三年后的白莲起义,赵安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个团练巩固自己对安徽的“领导”,为白莲造反前的准备阶段注入活力,将安徽全省一点点的变成赵家班。
所以,这才有了关于团练的问询。
借鸡生蛋,亦或腾笼换鸟的意思。
“回大人话,本州接抚衙公文即已兴办团练.”
按严昆的说法,巡抚要求各地将百姓编组团练,即10户为一牌,10牌为一甲,10甲为一保,每2到3保组成一团。
以一户农民五口之家出壮丁一人计算,3000户组成一团,若遇乱事能出动1000左右的壮丁。
各地委任专门的团总、团副统管训练与联防,入团的壮丁平时务农,战时持官府发放的武器御敌。
每年要抽15天专门进行军事训练。
朱珪认为团练成员都是同乡同村的村民,有父子兄弟,有亲朋好友,所以彼此之间凝聚力很强,若有亲人战死,则余众自疯狂报仇,故而稍加武装就能发挥强大战斗力。
这个认知显然是朱珪也意识到绿营腐朽不堪用,否则不会借着灾情“试点”团练。
此事也表明朱珪可能判断将来清朝很有可能会生大乱,毕竟眼下的吏治已到了史无前例的崩坏程度。
仅从这点来看,朱珪无疑是个合格的封建官僚,抛去其效忠对象为异族不谈,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能臣。
只让赵安没想到的是,严昆这个知州对办团练并不积极,或者说地方士绅对团练一事不怎么上心。
原因是朱珪只要求各地办团练,但不拨给任何办团经费,团练所需的一切费用都由地方士绅自筹,省里仅对立功者酌情奖赏。
大白话就是地方自个办团,省里一毛钱都不给,除非遇上乱事出动镇压有功者,省里才会酌情上报为之请赏。
入团的农民训练都要自带干粮,没有任何补贴。一些地方士绅甚至借团练之名大肆盘剥百姓,要百姓承担团练费。
且各团的团总、团副也是由地方自行任命,没有专门工资。
纯兼职的意思。
好比滁州城外的三家灶团的团总就是知州衙门的一名捕快担任。
如果白莲教现在于安徽大规模造反,地方士绅为了自身利益肯定积极支持团练,要人给人,要钱给钱。可现在白莲教并没有造反,灾民人数再多于士绅也没有实际威胁,这就让士绅的积极性直线下降。
农民入团的积极性更是冰点。
结果就是滁州目前明面上办了9个团,纸面上随时能调到九千左右团练力量,实际就是个空架子。
除了各团花名册,啥都没有。
压根没有组织起团练的上下
第44章 拿赵大人饷听赵大人话[2/3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