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四百三十五章、思路打开  复山河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
第四百三十五章、思路打开[1/3页]

  “夫君,你出去的这几天,黔国公府派人送来了二十万斤铜锭。

  东西我让下人先收着了,具体怎么处理,你看着办吧!”

  景雅晴平静的说道。

  铜在封建王朝,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
  不光能铸造各种生活用品,还拥有货币属性。

  按照官方标准,一斤铜能够铸造一百六十枚铜钱。

  二十万斤铜锭,如果铸造成货币,就是三千两百万枚铜钱。

  折算白银的话,也就数万两。

  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笔巨款,对汉水侯府而言,也就船队出海一次的利润。

  不过判断价值,不能单纯看值多少钱。

  自从安南地区稳定之后,物价就回归了正常水平。

  金银都是贵金属,购买力非常强。

  普通百姓购买生活日用品,使用金银进行交易,找零非常不方便。

  在这种背景下,就需要更小的货币单位——铜钱。

  安南地区有铜矿,但产量非常感人,还要优先满足铸炮需求。

  能够用来铸造铜钱的铜,数量非常有限,远远无法满足需求。

  在这方面上,大虞也指望不上。

  国内的铜产量,虽然远比安南高,但内部需求也大。

  大虞朝廷的官矿,每年产铜才三十万斤。

  第一次看到这组数据,李牧都怀疑是不是下面的人搞错了单位,把吨写成了斤。

  这么一丢丢产能,还不及宋朝的零头。

  从冶炼技术上来说,大虞的技术明显更加成熟。

  国内铜矿储量再低,也不可能低到这份儿上。

  很快李牧找到了原因,产能低仅限于官矿,民间的铜产量一点也不低。

  本该国有的矿产,被权贵和士大夫们瓜分,原本属于朝廷的铸币收入,也落到了民间手中。

  当然,这不能甩锅太祖皇帝。

  开国初年的时候,大虞拥有更廉价的货币宝钞。

  前期阶段,朝廷限制发行量,宝钞的比值稳定,大有取代金属货币的苗头。

  靠印刷宝钞赚取的暴利,远超开矿铸铜钱。

  后续随着朝廷的滥发货币,宝钞的币值迅速崩盘,铜钱再次出现在民间,成为交易的主要货币。

  在这一过程中,大虞的铸币权,渐渐从朝廷转移到了各地士绅手中。

  受此影响,民间铜币的币值,也是层次不清。

  优质铜钱,五六百枚就能兑换一两白银。

  劣质铜钱,三五千枚才能兑换一两白银。

  奇葩的币值差,严重制约了民间商业的发展。

  入住都护府后,李牧一直在为稳定币值努力。

  如果不是顾忌朝廷的感受,他都想以都护府的名义印刷纸币。

  黔国公府此时送上一批铜锭,既是对之前事的感谢,也是在暗示黔国公府手中有他想要的东西。

  利益能够谈拢的话,双方可以进行交易。

  “这些是我们应得的,收下也就收下了。

  稍后我会让铸币司的人,把这些铜锭拉走。”

  李牧笑着说道。

  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

  黔国公府和朝廷的博弈,他除了精神上给予对方鼓励外,全程都在吃瓜看戏。

  靠

第四百三十五章、思路打开[1/3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