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四百二十五章、灵光一闪  复山河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
第四百二十五章、灵光一闪[1/3页]

  通州大营。

  “李兄,你侄子终于捅出娄子啦!”

  景国良一边说着,一边把抄录的奏折递给了李原。

  从嘴角的笑容可以看出来,他的心情很不错。

  正常人步入仕途,都少不了闯祸捅娄子,李牧属于例外。

  入仕以来,四平八稳,步步高升。

  这种顺利过头的表现,反而让人感到不真实。

  一般来说,这种稳健型选手,搞出事情来绝对都是大事。

  没有发生意外,李牧一出手,就捅破了天。

  有了带头大哥,接下来勋贵系的将领的奏折,将堆满永宁的案头。

  拦是不可能拦的。

  李牧现在干的事,正是他们想干,却又没敢干的。

  别看文官死了那么多,就以为下面人的怨气消了。

  勋贵们多沾亲带故,死的可是九族亲朋。

  除了对文官集团充满仇恨,对皇帝也充满了怨气。

  老大带头给皇帝添堵,下面的人绝对会跟进。

  上折子骂皇帝,不光是文官的专属,武将一样能干。

  高层需要顾全大局,下面的人考虑不到那么多,大家更关注自身的利益。

  如果不趁机闹上一场大的,往后这种事情,还会不断发生。

  只有闹的足够大,让皇帝和文官知道厉害,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。

  “景兄,你真会开玩笑。

  不就一份弹劾奏折嘛,我还以为多大的事。

  安南远在数千里之外,不知京中局势变化,上这样一份奏折情有可原。

  陛下,不也没说什么嘛,我们就当不知道。

  下面的人要闹,那就让他们闹好了。

  上几份折子而已,又不是什么大事。”

  扫视了一眼奏折内容后,李原淡定的回应道。

  以李牧现在的身份地位,上一份弹劾文官的折子,不算什么大事。

  由此引发的政治后果,那属于意外事故,明面上不能算他头上。

  一句“距离远,不了解京中局势”,就能把责任推的七七八八。

  朝廷不可能因为一份弹劾奏折,就处理一名封疆大吏。

  捅出的娄子,无非是惹皇帝不高兴。

  哪怕是开国皇帝,要杀功臣都得提前布局,找一个像样的理由。

  到了王朝中后期,擅杀功臣都是自毁长城。

  无一例外,全部引发了灾难性后果。

  李牧远在数千里之外,就算永宁帝有想法,也够不着。

  世镇安南的册封,不是随便能够收回去的。

  十恶不赦的罪名虽然不少,但能够和李牧沾边的却不多。

  真想要动他,唯一能够发挥作用的罪名是“谋逆”。

  皇帝敢用这样的罪名,那就是逼人家造反。

  更糟糕的是逼反容易,平叛却找不到人干活。

  南方各省军中骨干全是李牧的旧部,让这些人过去平叛,皇帝也不会放心。

  辽东镇闹的那么凶,皇帝都能忍,何况一份奏折。

  “你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,陛下若是知道了,怕是会被你们叔侄气死。

  不过闹一闹也好,让大家把憋在心里的怨气出了,免得后面惹出大乱子来。”

  景国良一脸无所谓的说道。

  勋贵集团得罪皇帝成为了定局,既然无法扭转,索性就懒得理会。

  大虞朝最近几任皇帝都不长命,永宁帝上位之后,苍老速度肉眼可见。

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估摸着过上十几年,大虞朝又会换皇帝。

  到时候新君上位,一切问题迎刃而解。

  倘若永宁帝死咬着勋贵系不放,提前让太子上位,也不是没法操作。

  大虞朝落水的皇帝多了,再增加一个,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
  记恨永宁帝的人多得去了,无需亲自出手,只要宫中侍卫消极怠工点儿,就能达到目的。

  勤王大军的覆灭,改变了大虞的政治格局。

  永宁惨案的爆发,更是激化了各方矛盾。

  现在的争斗,实质上是互相试探底线,比拼的是耐心。

  哪个利益集团率先做出让步,哪个利益集团就要拿出自己的蛋糕给别人分。

  自大虞建立以来,一直都是勋贵武将在退让,直到白莲教叛乱爆发才翻身。

  迫于局势需要,文官集团被迫做出让

第四百二十五章、灵光一闪[1/3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